《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5-04-05 06:52:52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集锦六篇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入一:视频

春季景象(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 秋季景象(翻飞的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

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习。

屏示:大自然的语言

引入二:电脑多媒体

(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引入三:视频

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栏目)

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多万字。这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请学生齐背王之涣《凉州词》

教师谈话:同学们可知道,有位科学家却认为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河”字应为“沙”字,并用翔实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推重;此外,这位科学家还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诗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科学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材简介】

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我在课前利用了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大自然有规律的变化,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特征,动植物的变化,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目标预设】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重点、难点】

1、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2、懂得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理念】

让幼儿初步了解人的语言是靠嘴巴和耳朵了解的,而大自然的语言又是靠什么知道的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带着疑问去探究大自然。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学挂图、形象的诗歌图谱,适时地指导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体验学习诗歌的快乐。

【设计思路】

语言活动"大自然的语言"针对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我把活动的重点落在让幼儿如何理解、看懂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因此我借助谈话、提问等形式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游戏"做相反动作"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做相反动作"游戏。

师:小朋友的反应真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二)出示教学挂图,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1.师:看,我们这是在哪?(出示挂图)这里有花,有草,有树木,有白云,有太阳,有荷花,有小河┉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师: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里说了大 ……此处隐藏4782个字……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 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难点)

2.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重点)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说明语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孕育( yùn ) 簌簌( sù ) 载途( zài ) 销声匿迹( nì )

连翘( qiáo ) 农谚( yàn ) 差异( chā ) 翩然( piān )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指一个挨一个地。( 次第 ) ②动作轻快的样子。( 翩然 )

③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孕育 ) ④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簌 )

⑤满路、遍地。载,充满。( 载途 ) ⑥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年年如是 )

⑦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没有了音讯。( 销声匿迹 ) ⑧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草木枯荣 )

⑨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进行。( 周而复始 )

3.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体会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特点。

层次

段意

从文中提取的信息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

(第4~5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①纬度 ②经度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从主要到次要(逻辑顺序)。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典雅。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随堂检测】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小结】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说明顺序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得清清楚楚。

【拓展延伸】请课外收集一些农谚,进一步了解物候知识。

例: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布置作业】独立完成本课校本作业,查缺补漏,巩固本课学习要点。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集锦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