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备考会精彩发言稿(10篇)
在现在社会,需要使用发言稿的事情愈发增多,发言稿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那么,怎么去写发言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备考会精彩发言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考备考会精彩发言稿1各位老师们:
我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在座的各位同行交流,我代表我们学校九年级语文备课组说说对于中考复习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同时也希望各位老师给我多提出宝贵的意见。
我们学校的中考语文复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从课堂提高效率。
我们学校相处于城镇结合处,学生绝大多数为农村孩子,由于父母的文化不高,对于教育的重视不够,在家自学的时间保证不了,于是我们学校的教师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我们只能充分地利用课堂,尽量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二、整体推进教学任务,重视个体的提升与发展,保证浓厚的学习氛围。
我们面临的困难不是学生的优秀,而是整体合格。学校想了很多办法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能理解学校的要求,进了九年级没有一个懈怠的,每天工作正常,就是因为学困生人数较多,总体上偏弱,我们只能尽量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保证每一个学生考及格,让他们在学科中有一定的自信,于是我们成立语文学习帮扶小组,充分发挥语文学得比较好的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在帮助这些学困生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且让学困生在课余有人辅导与监督。在评价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能落实很多常规训练,比如,字音,字形,病句,修辞,默写,文学常识,文言文,这些相对专题化较强的知识点琐碎而且易丢分,需要常规不断强化,中考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分的高低,每天抽空巩固,强化。
三、打破常规的复习策略,力求简单高效。
一般情况下语文中考总复习都要在三轮以上,第一轮复习从4月10日到5月中旬,第二轮复习从5月中旬到5月底,第三轮复习6月初到中考。一般来说,中考复习大多数都先是回归课本,进行基础复习。但是受时间和学生基础的限制,我们只能进行两轮的总复习,权衡利弊课本的复习只能草草了事,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完成复习任务,我对不同知识模块复习的先后顺序也进行了细微的调整。
(一)积累运用部分需要用零碎时间和自习时间。
规范学生的书写,古诗文积累:贯穿教学始终,直至中考,关于语言运用的复习,主要通过专题训练来落实。名著导读:以每册书后面的导读内容为重点,要求学生了解每一篇名著的大概内容和相关的情节,了解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事迹和性格,有自己的正确的评价。并且通过做两三年以内的中考试题来加以巩固。
(二)现代文阅读的复习需要专门时间限制时间。
现代文阅读全部出自课外,中考从整体感知,品味语言,鉴赏赏析三方面出题,我们把阅读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几个板块,整然后再按顺序来练习。
具体的做法是:
1、分文体对学生进行复习训练,让学生有文体意识,注意答题时什么样的文体用什么样的语言,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2 、教给学生解答阅读的方法。比如:
①我一般会要求学生一定要先耐着性子把文章读完,然后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审题上,(这就是审题的能力)一定要知道题目问什么?要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你的答题思路才会清晰,这样才不会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
②接下来根据题干回原文找相关的语句或段落,(这就是筛选信息的能力)
③这个步骤要是能完成,学生只要能够引用短文中的词或句来回答,答案就八九不离十(这就是概括的能力)。
④剩下来的这个答案是不是规范,完整,那就是学生表达能力高低的问题(这就是表达的能力)。这里我会很明确地告诉学生阅读水平一般的学生一定要争取达到第三个步骤,要是实在不行就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这样也能得些分,而优秀的学生不仅要完全把握短文还要求能用准确、完整、简洁的语言在表达上争取不被扣分。
3、采取讲评练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一般在复习完文体知识之后,我们都要精选典型的阅读题编辑成套,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一般是两节课连用,即一节测验,一节讲解,这样做的原因是学生平时一般不喜欢阅读题,即使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学生也不能认真对待,效果很差,而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训练时,学生的态度会更加认真,答题效果也就更好了。同时因为能够即使的批阅学生的考卷,所以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在讲解试题时及时的总结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在下一次测验时学生就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会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样会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答题技巧,效果很显著。
(三)文言文阅读的复习。
课内文言文考试范围是课标要求的篇目。复习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 ……此处隐藏20514个字……三、忽略任务的分配
镜头一 在一节语文阅读课上,老师请3名同学到讲台前,板演某一问题的答案。老师背对着其他学生紧张地盯着这3名同学,仔细地寻找着板演中出现的问题,而其他同学或无精打采地看着,或无所事事地随意翻着课本。
镜头二 某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向学生发出了指令:“下面开始小组讨论。”随着赵老师的一声令下,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簇拥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一时间嘈杂声四起,赵老师站在讲台的一角,漫不经心地看着热闹的学生。学生的讨论,无论是踊跃的,还是沉默者,都似乎与老师无关。
删除理由、让学生板演,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是在中小学的课堂上,经常看到的现象。让学生的板演,目的就是检验学生听讲的效果,并给其他同学以示范;组织小组讨论,很多成了一种对课堂的“装饰”,简单地认为,有了讨论就是新课改的课堂,并不在意学生是否在真的讨论,不在意讨论是否深入而深刻,不在意问题是否真的得到较好的解决。老师背对大多数学生,只盯着那3位同学,只关注台上,只关注讨论时热闹的表象,忽略了台下的大多数,忽略了讨论时的“沉默者”,忽略了自己在讨论中的角色。
我们的做法、合理分配课堂中的任务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想清楚几个问题,台上的同学在板演,其他同学该干什么?小组讨论时同学们都在忙,那么老师该干什么?大多数同学都在忙,个别的同学该干什么?
科学合理地分配任务,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应该落实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的灵活驾驭和科学调控、指导上。
现象四、掌声变得如此俗气
“同学们,xx同学回答得怎么样?”
“好”。同学们齐声喊道。
“回答得这么好,还不来点掌声啊?”
哗-哗-哗,经久不息的掌声随之响起。
这是发生在创新课比赛课堂上发生的一幕。
删除理由、掌声四起,雷鸣般的掌声不断,已经是充斥在如今课堂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能再称为靓丽风景的“病态”。不管哪位同学回答问题,都要响起手掌,一节课下来会耽误多少学习时间?一个学期下来呢?一年呢?何况给学生要掌声,与舞台上给观众要掌声的一些歌手有何不同呢?对学生的表扬、激励,难道只有掌声一种方式吗?
我们的做法、拿起恰当的表扬的武器
尊重学生,表扬鼓励学生,但表扬的武器不可滥用。最初的学生的掌声和老师的“你真聪明”的评价,可能让学生感到振奋,但,时间长了,用的久了,学生习以为常了,就变得俗套了,学生感到厌烦的时候,这样的鼓励、表扬还有用吗?当学生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时,为什么不能直言、纠正,甚至批评呢?
现象五、“倾听”远没有形成师生的习惯
一位同学在紧张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老师也在认真地听着学生的回答,仔细地检索着学生回答中是否出现问题,但讲台下坐着的学生显然游离在这个“紧张”的场景之外。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正按照老师的要求展开了讨论,看那唇枪舌战的景象,学生显然进入了状态。但讲台上的老师或眼望天花板,或漫不经心地扫视一两下正热火朝天的学生,老师显然不在状态,显然没有倾听学生的讨论,显然游离于学生的讨论之外。
删除理由、课堂上,对同学的回答如果不注意倾听,就发现不了别人在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方法,就不能给自己以借鉴;如果老师对学生热烈的讨论置若罔闻,学生在讨论中的深入程度、观点和思路的正确与否等,不能了然于胸,就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
我们的做法、时刻注意倾听发言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来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倾听不仅仅是对对方的一种起码的礼貌,一种基本的尊重,一种交流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推动的是一种信任,促进的是一种和谐共进。师生之间如果不形成相互倾听的习惯,就会大大出现有效信息的损耗,就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益大打折扣。
现象六、讲评课只是简单地对答案
很多老师私底下反映,最好上的课是复习阶段的讲评课,原因是不需要多么精心地备课,甚至有的认为,只要有答案,就能上好讲评课。事实上也是如此,听过很多讲评课,多数都是简单地对答案,从第一题依次往下讲,一节课讲不完,下节课就接着讲,不管学生哪些是都会的,哪些是大部分会的,哪些是少数人会的。
删除理由、简单对答案是极不科学的做法,毫无针对性可言。全会的不必讲,个别不会的不必集体讲;典型题目和一般性的题目应该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前者会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易于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后者则重点不突出,发散性不够,难以使学生举一反三。
我们的做法、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评
讲评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课型。教师可以借助对典型题目的讲评,及时梳理所学知识和暴露出来的缺漏,对存在的共性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仔细排查,对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听过典型题目的讲评,还可以让学生体会解题的规律,总结解题方法,透过一道题理解一类题,达到“窥一斑而知一豹”、“举一而能反三”的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